郑和七下西洋 VS 麦哲伦环球航行,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终极对话
15世纪,东西方两场航海壮举几乎同时上演:东方,郑和七下西洋,船队规模空前;西方,麦哲伦环球航行,三艘小船闯入未知。然而,规模悬殊的航海为何结局迥异?一个悄然终结,一个开启全球时代?本文以原始日记、航海日志为线索,揭开两种文明背后的航海逻辑。
15世纪,东西方两场航海壮举几乎同时上演:东方,郑和七下西洋,船队规模空前;西方,麦哲伦环球航行,三艘小船闯入未知。然而,规模悬殊的航海为何结局迥异?一个悄然终结,一个开启全球时代?本文以原始日记、航海日志为线索,揭开两种文明背后的航海逻辑。
“宝船”一词,其实并非郑和下西洋才有。在佛教语系中,宝船指普度众生,越过苦海抵达彼岸的船。宋以来从事海外贸易的大船,装载珍贵货物(如瓷器、丝绸)的即称宝船。与郑和同时代出使琉球的柴山所立《千佛灵阁碑》中即有“特敕福建方伯大臣重造宝船”的记载。
永乐三年(1405),郑和首下西洋。与之同往的,有王景弘、杨庆、杨敏等人。他们奉皇命,领着27800余人,驾着62艘宝船,自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,开启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征程。